红树林作为滨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区域水质、抵挡风暴潮、减缓海平面上升、捕获沉积物、固储碳物质以及为滨海生物提供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态作用。国际社会为保护红树林付出了越来越多的努力。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全球红树林面积仍以每年0.7%的速率减少。在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利用碳交易机制激励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已成为国际组织及其分布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路径的重要选择。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持续发挥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能力意义重大。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到,要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红树林等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同月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中强调了要持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未来我国不同主体将不断开展红树林保护活动。为了科学合理地计量红树林保护项目所产生的碳汇,指导和规范国内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写、碳汇计量监测、监测报告编写以及碳信用核证等工作;确保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产生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振兴乡村等多重效益,利用市场机制为红树林保护活动引流资金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进一步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特编制《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方法学》(版本号V01)。
本方法学以自愿碳标准(VCS)管理委员会备案的最新版REDD+方法学为主体框架,在参考VCS REDD+方法学相关模块和工具、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及《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优良做法指南》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借鉴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CCB)和Plan Vivo标准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促进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做法,结合我国红树林保护经验,经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利益相关方反复研讨后编制而成。本方法学既遵循国际规则又符合我国林业实际,注重方法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本方法学参考了下列方法学、指南和方法学工具:
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
IPCC《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优良做法指南》(IPCC,2003)
CCBA气候、社区与生物多样性项目设计标准(CCBA,2013)
VCS REDD+方法学框架(VM0007,V01.6)
VMD0001-CP-AB:林地和无林地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碳储量的估算(CP-AB)
VMD0006-BL-PL:计划内的砍伐森林和森林退化造成的基线碳储量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估算(BL-PL)
VMD0007-BL-UP:估计基线碳储量变化和计划外的砍伐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估算(BL-UP)
VMD0042-BL-PEAT:泥炭地复湿和保护项目活动中基线土壤碳储量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估算(BL-PEAT)
VMD0046-M-PEAT:泥炭地复湿和保护项目活动中的土壤碳储量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监测
VMD0004-CP-S: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估算(CP-S)
VMD0016-X-STR:项目区域内的分层方法(X-STR)
VMD0002-CP-D:枯死木碳库碳储量的估算(CP-D)
VT0001 ADD-RAM:用于证明和评估VCS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项目活动中额外性的VT0001工具
CDM退化红树林生境造林再造林方法学(AR-AM0014,V03.0)
CDM项目活动基线情景确定和额外性论证工具(V01,EB 35)
CDM项目活动乔灌木碳储量及其变化的估算工具(V04.2,EB 85)
CDM项目活动枯死木和枯落物碳储量及其变化的估算工具(V03.1 EB 85)
CDM项目活动生物质燃烧导致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估算工具(V04.0,EB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