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推开,企业碳配额的资产属性已经逐渐明晰,个人碳减排量也有望成为类货币的碳资产,需要由个人碳账户来承载。商业银行具备建设个人碳账户的天然优势,借助完整的内部运营体系、严格的外部监管体系和丰厚的账户体系运营经验,能够形成具有公信力的碳账户。”近日,在第三届北大光华案例日论坛上,平安银行战略发展部董事总经理卢乐书分享了在个人碳账户领域的实践和思考。
在“双碳”背景下,我国的环境政策多聚焦于生产端,产业绿色转型已经步入正轨。但事实上,基于消费过程的能耗与碳排放同样是重要的碳排放压力来源。
2021年,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中,约70%碳排放量来自家庭消费(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而我国家庭消费碳排放约占碳排放总量的53%。同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5.4%,因此,在这个阶段促进消费端绿色转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生态环境部测算,目前我国消费领域绿色转型滞后于生产端,生产领域绿色转型的效率提升不足以抵消消费规模扩张带来的消极资源环境影响,直接导致了经济整体绿色转型趋势的放缓。同时,消费端的降碳减排面临着低碳消费行为不够普及、绿色产品供给不足、场景相对零散、单体减排量少等问题,因此面向终端个人消费者的政策起步较晚,当前消费端碳减排主要依靠各类机构的主观能动性。
卢乐书介绍,以人民银行衢州中心支行为代表的监管机构主导建设的个人碳账户,可以为个人提供碳贷款,其基于个人行为形成绿色评级,相应地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价格、期限和额度的绿色贷款。
以平安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主导建设的个人碳账户,通过绿色场景将借记卡和信用卡业务融合,激励用户进行绿色消费和践行低碳行为,平台可记录和量化绿色行为,为用户积累绿色能量和碳减排量,并提供丰富多样的绿色权益。
“商业银行碳账户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客户管理与绿色权益有机结合,是商业与公益并举、实现帕累托改进的创新尝试。” 卢乐书认为,商业银行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自身获客资源的布局调整来引导客户进行绿色消费和践行绿色行为,以绿色平台聚拢日益增长的低碳客群,助力社会生活方式和自身业务的绿色低碳转型。
卢乐书呼吁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和其他商业主体一道,主动投身到个人碳账户建设中来,并可以开始尝试局部联盟。从行业力量的横向标准建立,到跨界联动的纵向合作,或是居民碳账户逐步打通的路径。她同时也希望监管机构和政策相关方能注意到这些积极的尝试,并给予更加明确的指导,将社会各界的尝试凝成合力,共同践行“双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