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比利时人帕特里克·奈斯(Patrick Nijs)是位“中国通”,2013年结束了驻华大使的外交生涯后,选择与家人留在中国,留在云南务农。
今夏北半球遭遇的极端气候让近年来致力于有机农业与环保的奈斯深受触动,也让他更强烈地意识到,如果再不身体力行地呼吁更多人重视气候变化,或许今后人类的任何研究模型都无法预测出气候的极端变化。
面对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的当前,要稳定全球气温,各国积极兑现“双碳”目标显得尤为关键。
在近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分别联合欧盟中国贸易协会、巴黎大区工商会中法交流委员会主办的2022第八届欧洲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给出的数据显示,在未来30年,中国的双碳投资总规模将超过百万亿元,且中国是有相当大潜力的市场,具有很大的购买力。
对于中国在绿色经济领域的市场潜力,奈斯告诉第一财经,“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如果我们不拿出全球治理的方案和全球合作行动的决心来面对环境挑战,情况会越来越糟糕”。
“双碳”有六大合作空间
自2005年中国和欧盟正式建立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后,双方在能源与气候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作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前总干事,同时也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的拉米如今还在欧洲气候基金会等机构和组织担任领导职务,持续关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和可持续发展事业。他在欧洲论坛的主旨演讲开篇就提到,中欧必须在“双碳”领域进行成功合作,这不仅利于双方,同时也利于全人类。
目前,中欧双方都已公布了各自的双碳目标。中国已表示要力争于2030年前将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欧盟则提出旨在实现到2030年欧盟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与1990年的水平相比至少减少55%,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在讨论中欧如何在双碳领域进行合作前,拉米没有否认中欧双方在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趋势以及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尽管存在差异,中国和欧盟加深合作仍会让彼此从中获益。”拉米说道。
拉米告诉第一财经,具体而言,中欧双方可以在碳排放交易体系(ETS)、贸易、科技、金融、海洋和森林六个领域展开合作。比如,在碳排放交易体系方面,拉米表示,中欧其实在2021年中国推出自己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前就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目前,中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虽然仅覆盖电力一个部门,但拉米认为中国会在未来不断去增加定价的覆盖范围,而在这其中欧盟可以提供相关经验,使得中国避免走欧盟之前弯路。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累计交易额超过8亿元人民币。ETS也是中国利用市场机制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排放并在206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碳排放定价。
扩大后的中国ETS将在未来几年共覆盖八个行业(发电、石化、化工、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纸浆和造纸、航空建材),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也将包括在内。不过,目前尚未有时间表或路线图。
此外,在科技合作方面,拉米表示,碳捕捉和储存、太阳能以及核能,都是未来中欧在双碳领域可以合作的具体方向。
产业链合作火热,贸易投资深入
早在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REPower EU”能源计划细则,旨在推进欧盟国家节能降耗、促进能源供应多元化。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当时表示,欧盟将为此投入3000亿欧元(约合2.1万亿元人民币)资金,这笔庞大的资金也被喻为欧盟能源转型的“涡轮增压发动机”。
而在此之前,不少中国企业早就与欧洲伙伴涉足绿色经济、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当前,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
欧盟中国贸易协会会长哈克曼(Jochum Haakma)在乐见这一变化的同时表示,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础设施、汽车等行业,中国风能、太阳能产业的相关产品出口也位居全球前列,这对于推动欧洲的减碳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31万辆,其中欧洲和南亚是主要增量市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占欧洲2021年登记的纯电动汽车的近15%,份额仅次于德国。2019~2021年,中国产纯电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已从微不足道的0.5%猛增到14.7%。
以中法合作为例,法国商务投资署公布的《2021外商对法投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继续保持对法投资第一大亚洲国家的地位。交通运输、电气设备和汽车制造三大领域,是中资项目在法创造的新就业岗位的主要分布。
其中,中国企业在法国汽车制造领域创造的新就业人数,排名居投资国之首。此外,中国锂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已在上半年获得德国交通部颁发的全球首张欧洲经济委员会R100.03动力电池系统证书。去年9月,由中车电动制造的自动驾驶客车也在法国巴黎开启路况示范运行……
对中法车企之间的合作,Stellantis中国区首席运营官奥立维(Grégoire Olivier)告诉第一财经,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本土电动汽车生态和本土品牌将迸发出更强的活力,未来欧洲汽车制造商与中方的合作不再局限于制造商之间,而是与中国电池供应商,或者其他动力电池生态参与者间充满潜力的合作。
商界呼吁要合作不要冲突
不过在中欧开展绿色合作之际,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也使得这一合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欧洲商界与学者均认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及大流行,2022年地缘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都为中欧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但这些年的实践证明,中欧双方并没有停止沟通合作的步伐。
正如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线上演说中提到,“在欧洲,我们正经历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俄乌冲突。它削弱了欧洲,很多欧洲民众惧怕战争,也惧怕美国,正是这种恐惧影响了许多项目的实施和进展。”拉法兰强调,因此需要对未来有清醒的认知,“要联合所有期望和平的人,必须要把优先权给予合作,而不是冲突。”
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副会长Marie-Christine Oghly也认为,在地缘政治变化叠加气候问题逐渐紧迫的当前,国与国之间的对话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中欧合作,拉法兰有个非常形象的“红绿灯”原则,“在红灯领域,即在双方截然不同的领域,我们要认清分歧,但也要超越分歧”;在“黄灯领域”,拉法兰认为,双方有各自利益与立场,但在考虑到不同规则和标准的同时,可以求同存异,寻找到共同合作的方向,“越是合作,就越能够减少冲突”。
展望未来,拉米提醒道,当前国际社会处于地缘冲突的大背景下,“冲突的确会带来非常大的地缘政治方面的影响和后果。这种风险可能会限制一些领域的国际合作,我觉得中国和欧盟要确保冲突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合作途径,尤其是在低碳方面的合作。”
“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不起,切不可因为短视主义削弱中欧双方的合作或者碳减排领域的进程。”拉米如是告诉第一财经。
原标题:减排“等不起”!极端气候下,中欧探索“绿色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