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全球台风、冰雹等极端天气频发,洪涝等自然灾害强度增加,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变暖正在加速,这是当前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难题。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发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不断升高。
人类发展的脚步不能停止,但我们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地球越来越热,尽快找出兼顾发展和减排的办法是全人类的当务之急。面对这个问题,中国在2020年向全世界表态: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如何理解碳中和,简单来说,就是一定时间内全社会直接或间接排放出的温室气体总量,以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实现动态的“零排放”。中国作为全球发展重要的一份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也是我们主动要做的事。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定目标从来不是“画大饼”。近20年来,我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居全球首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比如说昔日的“沙漠之都”毛乌素沙漠如今化身一片绿洲,创造了让全世界瞩目的治沙奇迹。当前,我国森林蓄积量已经超过175亿立方米,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了92亿吨,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过,“碳中和”可不是简单的到处种草种树,林草花木也不是种得越多越好。充分发挥科技和创新的作用,才是真正的硬道理。创新减排之路,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责任,更是机遇。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各个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意见和政策,并提出了具体的补贴政策。拿北京来说,一方面,拿出了“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奖励”,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兴建更多的“绿色工厂”;另一方面,要推进“腾退低效楼宇改造项目”,对老旧厂房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一建一退”两手抓,跑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加速度。
在一系列政策的带动下,企业也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分解”碳中和任务指标,并把企业的业务开展与碳排放紧紧结合在了一起。放眼全球,我国目前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技术方面都走在了前列,比如说光伏产业的规模和产能,都稳居全球第一,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等光伏产品出口到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此之外,锂电池、新能源汽车、风电等行业也发展起了一个又一个在技术领域领跑全球的企业。再看看我们身边,像智慧楼宇、智能交通这些已经渗透在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应用,都在为降碳减排发挥作用。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全球行动中,我们主动“接招”,化难题为机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原标题:【实践新论·非凡十年】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中国方案,更是中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