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130多个国家以不同形式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但2021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还是强势反弹了6%左右,是1990年以来单年温室气体上涨最高的一年。”在前日举办的2022年服贸会“北京‘两区’建设与企业全球化论坛”暨“CCG第九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说。
媒体报道,秋冬临近,能源价格飙升和供应缺口扩大。欧洲多国近期调整相关能源政策试图应对,对碳中和目标的质疑声也在加大。碳中和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继续推动可持续发展?多位与会专家热议。
欧洲北美等地区能源价格上涨
柴麒敏指出,因为新冠疫情,各国都采取了经济刺激的措施。另一方面,因为碳中和叠加了地缘政治冲突、极端气候事件等等,使得欧洲、北美等地区的能源价格出现较大上涨,能源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这些挑战,使得大家对于未来如何更好地走好碳中和这条路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他说:“能源供应的问题、能源价格上涨等短期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对长期的碳中和战略的实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荷兰驻华大使贺伟民(H.E. Wim Geerts)说,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到了一个更加紧迫的程度。疫情对经济的挫伤需要得到恢复,新兴经济体需要有时间和机会得到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不谋而合,各方需要合作。“我们需要有一个投资平台或者融资平台,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基础,向新兴经济体提供信贷。让这些正在腾飞的经济体得到发展。”
可持续发展仍是全球共识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艾德明表示,气候、加强互联互通、激活民间资本是亚投行基础设施投资的三个优先事项。他说,“2025年之前,亚投行至少一半投入会与气候相关,包括减缓气候变化、减碳、能源转型。同时优先适应气候变化,今年洪水、干旱、火灾在欧洲多国及中国发生,上亿人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支持适应气候变化与韧性发展也是一个投资重点。”
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康嘉婷(Justine Coulson)指出,私营部门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工作是必要的。“要在203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估计每年要有4.2万亿美元投资在发展中国家。而官方的发展援助、政府的援助没有办法弥补这些缺口。”她说,私营企业的投资专业经验,能够推动可持续性发展。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中国会长马修·马古利斯认为,气候合作是中美的共同目标,应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企业与地方政府间合作以及地方政府间合作。在碳捕捉技术方面,在提升能效、实现能效和能耗“双控”方面,在更清洁的替代能源方面,美国企业可以与中国企业和中国政府合作。
CCG常务理事、康宝莱(中国)对外事务部副总裁董瑞萍介绍,康宝莱从1998年开始在中国运营,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注重减少对水、空气、能源、土壤的影响,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制度创新产业升级助力升级
北京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刘梅英介绍,北京市正通过绿色化、数字化、融合化助力可持续发展。北京发挥产业优势、制度创新优势,将以绿色金融助力绿色转型。绿色金融当中,不仅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北京也在储备绿色项目库,推动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同时,通过北京绿交所平台实现绿色金融价格发现机制。“通过市场化的价格发现机制让减排减碳成为一种自愿行为,比有额度的强制减排更可持续。”她说。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孟冬平说,中国经济由弱到强,企业由小到大是快速聚集力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以国际化思维理念,从更高维度和更深层次考虑,才能全面融入国际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医疗健康行业,支撑中国医药走向国际的原料药行业要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多部委已连续出台指导文件和实施方案,企业也在行动。最近,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拿到中国首个绿碳证书,这也代表了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发展新的靶点。
CCG常务理事,丹纳赫中国政府事务副总裁韦春艳认为,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稳定经济发展,稳定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创新、产业升级。“两区”白名单制度有效促进生物制药跨国企业在中国进一步扩大研发和生产。在产业链布局方面,丹纳赫今年提出“3个80%”理念:希望在中国实现80%营收由本土工厂贡献,80%设备和产品在中国生产,80%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在中国采购。“希望全球化回到正常轨道,让跨国公司在中国、美国都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原标题::全球单年温室气体排放升幅去年最高,经济不振和能源危机考验碳中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