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电力数据的碳账户体系
2016年8月,央行等七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成为全球首个由政府推动并发布政策明确支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国家。
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碳账户可以形象地和银行账户类比,只是账户里面不是资金数据,而是碳排放相关的数据,本质上是利用科技手段记录主体碳排量的账户。“碳账户”的建立,可以让社会主体的减排行为有据可查、有迹可循。
目前从数据上来看,电力数据因其体量大、覆盖范围广、实时性强、准确度高的优势,在描摹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治理和繁荣要素市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基于电力数据的碳账户体系的搭建就成了各绿色金融试点地区积极尝试的举措。
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广东、浙江、江西、贵州、新疆5省(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目前广东、浙江等地都已经开展了基于电力数据的碳账户和碳评价体系建设。
二、广州基于电力数据构建碳账户的产融对接
6月21日,广州市举办企业碳账户上线暨碳信用报告首发活动。广州市正式上线了企业碳账户,并发布了国内首份标准化碳信用报告。
此次上线的广州版企业碳账户将对企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全面记录,包含数据采集、核算、评价贴标、产融对接等环节。
以下是笔者整理的示意图和说明:
三、宁波基于电力数据构建碳资信的产融对接
6月1日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主导开发的全国首个碳资信评价体系在宁波开启试点,与现有碳金融相关试点大多聚焦于碳排放数据的收集分析不同,此次碳资信评价更进一步,采集企业某一时期内的业务碳状况和资产碳状况,通过碳资信评价标准,从碳技术先进性、碳排放战略、碳减排制度、交易类碳资产等维度开展分析,最终形成AAA、AA、A、BBB、BB、B、CCC、CC、C三等九级的评价结果。
优秀的企业碳资信评价结果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在贷款时提高信用额度,还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利率优惠,节省全年的贷款利息。
四、上海基于电力数据构建碳信用的产融对接
由于数据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市场要素,除绿金试点地区在探索碳账户,数据交易试点地区也在积极尝试。
2021年11月25日,国内首家投入运营的数据交易所——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当天,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完成上海数据交易所启用后的首单交易——“企业电智绘”产品,这也是国内首宗在交易所平台实施的数据产品交易。
“企业电智绘”由国网上海电力自主开发设计,可主要应用于银行和企业间的贷款对接场景,为银行在信贷反欺诈、辅助授信、贷后预警等方面提供决策参考。
以下是笔者整理的示意图和说明:
五、上海最新的绿金政策
6月22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将于2022年7月1日正式施行。
《规定》提出,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托绿色金融数据服务专题库,与各类第三方机构开展数字化协作,探索建立企业碳账户和自然人(常住人口)碳账户,将企业碳排放表现信息和个人绿色低碳活动信息等纳入碳账户,形成碳积分,并据此提供优惠的产品或者服务。并鼓励提供绿色认证、环境咨询、碳排放核算等服务的第三方机构依法开展专业化业务活动。
六、上海基于电力数据的碳账户体系展望
鉴于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建立企业碳账户;6月1日浙江宁波开展的的全国首个碳资信评价体系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主导研发;2021年11月25日上海推出的“企业电智绘”由国网上海电力研发。
我们认为作为同属于上海的两家单位,上海环交所的碳资信评价体系未来可能和国网上海电力的“企业电智绘”产品结合,构建以电力数据为主干,综合能源数据为辅助的企业碳资信全面评价体系,并随着7月1日《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的正式实施率先在浦东落地开展。
我们认为基于双方的优势资源,这个企业碳资信评价体系涵盖企业碳风险和碳资产价值两个维度,通过统合计算企业电力、热力、油品、煤炭、天然气等数据,全面刻画企业的碳能力、碳资产等信息,并定期提供企业贷款存续期内经营、用电、碳排放、碳资产、碳管理等数据,完成金融应用闭环,既反映碳风险,也反映碳价值。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进程中,企业的生产经营依托于气候环境,气候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如果企业能够对碳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利用、开展创新管理,那么相比其他企业,该主体就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因此,开发基于电力数据的企业碳资信评价体系和开启碳资信评价体系试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也很期待在浦东能够率先看到相关的应用。
(作者申大虎为原上海计然碳科技有限公司ESG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