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门户网
首页 市场动态 续翼建筑科技深耕建筑领域碳数字化

续翼建筑科技深耕建筑领域碳数字化

建筑碳中和,产业内部边界感模糊的领域,玩家不断渗透,仿佛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 如新型材料研发、建筑结构优化、工艺工法创新、设备物联管理、固废垃圾回收等,这些玩家一直都存在,并非碳中和时代的产物,如今搭载着新的口号,势必会有更多的躬身入局者,毋庸置疑,他们是实现建筑双碳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类群体。 当…

建筑碳中和,产业内部边界感模糊的领域,玩家不断渗透,仿佛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

如新型材料研发、建筑结构优化、工艺工法创新、设备物联管理、固废垃圾回收等,这些玩家一直都存在,并非碳中和时代的产物,如今搭载着新的口号,势必会有更多的躬身入局者,毋庸置疑,他们是实现建筑双碳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类群体。

当然,产业内外的玩家通过跨界融合反哺产业内部已成为常态,关注碳数据的量化、管理与价值应用是应运而生的新赛道,典型的产物便是碳管理SaaS。

近年来创投市场涌现出不少这样的创业公司,「续翼建筑科技」是其中少有的、垂直关注建筑产业碳中和的一家,也是深度集产业属性、SaaS特征、数字化理念为一体的综合类玩家之一,近期已获得UpHonest Capital威诚资本的早期投资。

「续翼建筑科技」成立于2020年3月,定位在碳中和数字化技术服务商,初期业务聚焦在近零能耗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设计、计算机量化模拟分析的技术咨询,后转为研发低碳转型生产力工具的SaaS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面向建筑地产产业链企业。

续翼创始人沈奕竹告诉36氪,当前无论是开发设计施工单位出具项目碳排放评估报告、大型地产方面临更详尽的ESG数据披露压力,还是供应商的绿色产品认证、传统软件商的碳排放模块开发等,建筑产业链各方均受双碳驱动,牵一发而动全身。

建筑资产数字化将从底层推动建筑产业精准减排,这里面,量化方法与工具将成为关键。续翼的初心是深耕垂直行业,坚持用数据说话,用量化结果指导企业碳中和实践。

01 可期的建筑碳市场,各异的需求驱动力

如今,低碳数字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建筑产业在总体路径中成为重要一环。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从国务院到各部委都相应印发了关于气候变化、双碳路径实施的各项政策。其中,建筑业方面强调,要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加快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推动城乡绿色发展……

各省市逐渐将其落实到细节方案中。早在2021年8月,上海生态环境局便对建筑运营碳排放提出规定,明确了近零碳排放社区人均碳排放强度应降低至创建基期的40%以上,并推进了社区碳排放统计、监测与核算体系的建立,包括规定需要在事后特定时间阶段对低碳项目进行中期评价与评估验收工作。

这里面势必会催生大量的商业机遇、创业者群体与人才需求。

建材生产运输与安装作为隐含碳排放控制的核心,也是各类激励政策的直接落脚点。无论是建立对绿色低碳建材的认证评价,还是为鼓励对它的采购而提供的财政补贴、贷款贴息与绿色金融信贷等,都是在引导和支持产业上下游之间进行绿色消费和低碳发展。

包括近期发布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到未来3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未来8年,建筑用电占建筑能耗比例超过65%,电气化比例达到20%,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

多维度的量化目标,加上强制性指标的实施,给了建筑碳中和市场明确的预期。

相比之下,目前一方面大部分企业仍处于市场教育阶段,缺乏明确的碳中和实施路径指导;另一方面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量化核查、碳资产管理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在实践中探索补充与完善。如何拨开纷杂的干扰因素,寻找一条合理的碳资产管理路径成为企业的迫切需求。

续翼创始人沈奕竹告诉36氪,团队走访调研后发现建筑地产行业的碳市场有几大明显的痛点。

一是碳排放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近八成企业没有配备切合自身企业需求的内部碳管理团队,而外聘顾问鲜有地产相关背景,针对建筑垂类产品碳追踪方法与实践亦尚处于摸索期,导致碳管理成本高;

二是碳排放数据采集边界不明确,比如划分的数据范围是否应该包含隐含碳排放,是否包含上下游其他碳排放,甚至是数据颗粒度的精度控制,都需要基于明确的数据采集边界来展开;

三是碳排放核算数据来源无法判断可靠,其核心是需要保证减排数据的可溯源性和公平性,便于企业披露后将责任落实到源头,规避风险。

不同业主方拥有着各异的驱动力,如政策引领、政府关系、社会责任、业务价值及创收。

比如大型企业主希望在双碳背景下抢占先机,塑造企业绿色和可持续的形象;ESG负责人需要对管理的上百个园区、上千个栋建筑进行碳排放追踪工作;企业项目总也面临着打造集团零碳建筑标杆的需求。

不过,对应到执行层面,捉襟见肘。

在双碳需求侧市场中,普遍缺乏熟悉建筑细分赛道双碳业务的人才,更鲜有专注为建筑行业打造的低碳转型数字化工具;当放大到多个园区建筑层面,更存在大区物业资产组合碳排放数据统计难、校准难、比对难的问题;即便对于单一独立零碳项目的设计优化,也面临着全生命周期建筑排放来源复杂、计算缺乏全面因子库,以及供应商与租户等利益相关者信息源头繁杂,协同上下游减排困难的痛点。

02 整合“数据+模型+系统”能力,落地碳引擎C-TREES

续翼创始人&CEO沈奕竹谈到,续翼的优势在于自上而下深刻理解企业主的可持续发展愿景与战略,比如气候变化战略开发、碳交易策略、碳排放数据基准值建立、气候相关财务披露等;

同时,又能自下而上制定建筑全周期可持续优化策略,涉及全生命周期碳减排、节能设计解决方案、低碳材料选择、员工健康与舒适、场地内外可再生能源及储能,以及可持续建筑认证与评级等。

在产品层面,续翼整合了自身“数据+模型+系统”的能力,研发了C-TREES碳引擎产品,核心是通过打造建筑行业碳排放因子库、企业碳资产数据仓库、碳减排数据智慧罗盘等三大标准化技术基座,建立起自身的技术护城河

C-TREES碳引擎产品(来自续翼官网)

创始人&CEO沈奕竹谈到,三大标准化技术基座是企业核心的优势资产,也是推动碳数据标准化管理的基础设施

其中,续翼建筑行业碳排放因子库内嵌强大的算法引擎、19大类建筑垂直领域的数据集,可以实现秒速数据处理分析,快速启动碳盘查工作;

深度贴合业务是企业碳资产数据仓库建立的关键,将碳管理任务一键分发,责任到人,一方面通过权责分配,实现跨部门的高效协同,另一方面直接触及到一手数据源,也便于精准实现碳排放的溯源工作;

智慧罗盘以碳减排数据为基础,从0到1帮助企业搭建碳减排数据台账,可实现企业碳排放信息全局可视化。

基于三大技术底座,从客户的应用场景出发,续翼还打造了四大首发低碳应用:

一是企业ESG数据披露:涵盖了近20种ESG数据披露框架,企业可按自身需求自由选择任意一种或多种框架,丰富企业ESG品牌建设,满足其对面对不同机构的汇报要求,逐渐积累企业自身数据仓库,用于应对1-N种汇报场景;

二是建筑全周期碳排放模拟分别针对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场景进行项目级别碳排放模拟仿真,结合数字孪生手段,对设计开发建设方案进行实时优化,防患于源头;

三是可持续低碳供应商优选:打通供应商产品碳足迹,以低碳、环保、废物再利用为核心,自动完成材料、工艺,设备选型,帮助地产企业低碳供应链升级,并促进低碳建材设备制造商实现销售转化;

四是绿色租户数据协同:开设租户与商业地产业主的沟通渠道,既是监管窗口、亦为教育及ESG品牌传播频道,为业主更好的管好租户的碳账本提供数据技术支持。

据团队项目测试,此类模式下,碳排放数据跨部门协同采集管理工作提效120%;使用系统推荐优化方案后,企业平均碳减排效果可达26%。

值得一提的是,续翼碳管理AI应用平台开发的底层动力是基于业务价值驱动的,过程中有很多难点要攻克。比如对ESG数据披露标准及框架的结构化处理、对供应商与租客业务知识的沉淀,以及既有建筑改造、新建建筑规划的流程洞察等,完成这些之后,才能结合技术基座实现具体的AI模块开发工作。

03 产业化团队优势,已落地多项标杆案例

创始人及CEO沈奕竹,本科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师从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SCI期刊《Energy and Buildings》主编牛建磊教授,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工程学院建造工程管理专业。此前,她曾任联想全球可持续发展及碳减排战略团队亚太负责人,并于十年间深度参与多个国内外知名低零碳综合体设计开发项目。

其中包括香港迄今为止面积最大(33万平方米)、投资额最高(120亿港元)的可持续开发建造园区级项目——香港科学园,该项目亦为香港最大的科创孵化园区,沈奕竹表示。

续翼的团队围绕“可持续行业老兵+产业践行者+学界专家导师”组建,其中学界导师团队分别来自同济大学、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聚焦“智慧城市”“建筑环境智能”“低碳建造”等重点课题。

今年初,续翼对一栋大型装配式公共建筑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细颗粒度温室气体排放(即“碳排放”)量化核算,对每一项措施都进行了精确的碳减排成果核算。

碳核算实践案例来自同济大学某大型装配式公共建筑在建项目,主体是地下1层、地上8层的大学生多功能活动中心。

续翼建筑科技创始人沈奕竹谈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团队需要事先制定低碳排放定量分析的流程,包括从数据收集、数据清洗、数据计算分析及结果展示等,过程中有很多难点本身需要要去创新与解决。

比如,细颗粒度下的碳排放因子的选取,仍有不少材料没有具体的参考值,需要创新企业自行确定,尤其是项目中部分材料的生产数据在上下游传递间出现断层,又增加了因子确定的复杂度。当然,此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论证过程,需要反复验证确定后的碳排放因子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另外,为了更好的解释不同碳减排措施的效果,续翼也引入了基准建筑的概念,本项目中具体以同类型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基准,做了对比分析,得出该设计建筑的碳排放强度比基准建筑降低7.15%的结果。

最后也不难看出,基于大量的实际案例,最直接的便可凝练了出多维度、品类丰富与适用性强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成为一种重要的碳资产

其次,每一种思路方式的探索本身就是在优化已有的建筑减碳路径,掀开表象,里面都是一套环环相扣的方法论与行业经验沉淀,包括这里面的数据采集标准化、数据处理标准化以及各类AI算法的研发也均丰富了企业整个碳资产集合。

04 以终为始,创业归宿在商业化

续翼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建筑地产头部企业以及物业资产组合管理方。

沈奕竹表示,在可持续发展管理意识方面,诸多头部知名建筑地产企业已在主动进行自身碳排放摸底、溯源,并愿意为之付费。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精准高效追踪碳排放数据、落实自上而下的碳减排KPI是建筑地产企业的长期刚需。

碳引擎C-TREES产品是以混合订阅制SaaS模式进行收费,客户依据不同需求选择适合其产品及品牌定位的套餐类型。

从市场竞品看,目前大多是单体建筑的碳计算分析软件,如基于BIM二次开发的插件,基于Web的简易计算软件等,深度融合产业体系性的建筑碳管理SaaS还较少看到,已有的更偏向于工程级应用。续翼更注重顶层设计驱动下的碳数据业务流程管理并量化产生价值。

当前续翼仍处于样板客户打造与产业数据积累阶段,未来将继续深耕建筑行业,致力于成长为碳数据综合管理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原标题: 深耕双碳建筑细分赛道,「续翼建筑科技」想成为碳排放综合治理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版权声明】
1、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使用;
2、文章来自网络,本站编辑发布,不代表双碳门户网立场,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如本站发布或转载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联系站长修改、删除!联系QQ:540383622;
4、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本文链接: https://www.cmenhu.cn/3487.html
双碳门户网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碳达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29274615(姚先生)
13139333945(马先生)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54038362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