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生态环境部近日召开的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自去年9月启动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以来,火电、钢铁、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废弃物处理5个试点行业,共计设置119个监测点位,涉及11家集团公司、49家参试企业,大部分点位已获取3个月至5个月的监测数据。另外,有13个城市完成点位布设与监测方案论证,仪器设备逐步到位并开展监测。作为降碳工作的“生命线”,碳排放数据质量多了更加强有力的监督保障。
以监测数据为基础,“三比对”“三不同”分析是重点工作。“三比对”即监测数据与核算数据比对、手工监测与在线监测比对、进口设备与国产设备比对;“三不同”包括不同监测原理、不同燃煤类型、不同监测点位的数据分析,据此总结经验、解决问题、评估成效。
记者从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碳资产公司获悉,由该公司建设的燃料端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正是火电行业首个碳监测工具。截至目前,该系统已累计试运行测试120多天,实现了100%碳排放指标数据全自动采集、传输、计算和分析。该公司董事长魏子杰介绍,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应用,碳排放数据直接采集和监测,全流程排除人为因素,可有效确保数据质量。
“目前,我国碳盘查数据统计主要依赖人工现场收集报送,涉及部门多、逻辑链条长、现场工作量大,难免出现错报、漏报等现象。针对现实困难,我们以火电厂燃料端碳排放数据直采研究为突破口,联合江阴苏龙热电有限公司开展试点,通过梳理相关数据源和信息链、改造碳氢元素分析仪设备、自动识别外委检测指标和相关信息系统升级,封闭了碳排放指标数据数字化传输路径。”魏子杰介绍,系统全流程数据无人为因素修改,不但提高了运行效率、保障了数据质量,还大大减轻了工作量。按照2天减少2名职工现场采集来算,单个电厂可节约碳盘查人力成本约1万元/人次。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表示,从初步获取的数据看,温室气体排放相对集中的企业在线监测效果较好,火电行业碳排放监测数据与核算数据基本一致可比,有望在辅助企业排放量核算、支撑减排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碳监测还可以直接服务碳排放核算。例如,在煤炭开采和石油天然气开采试点监测中,通过开展‘卫星+无人机+走航’综合监测,能够提升生产过程中甲烷无组织排放核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依托现有的环境空气监测网络,拓展构建天地一体的城市碳监测网络,探索基于实测手段的‘双碳’反演评估,还能够为推动重点城市实现空气质量达标与二氧化碳达峰‘双达’提供支撑。”
对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零容忍”。记者了解到,生态环境部去年底已组织31个工作组开展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并于今年3月通报了4家机构数据造假的案例。据蒋火华透露,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强化统筹协调和技术指导,稳妥有序地推进试点工作。一是深化行业试点,扩大火电行业碳监测试点范围,力争今年底推动更多火电企业开展二氧化碳在线监测,深入系统开展数据比对与分析评估;二是加快构建网络,组建覆盖全国主要区域、重点城市的碳监测网络;三是补齐能力短板,进一步完善碳监测业务技术体系,带动全国加快形成碳监测能力和专业人才队伍,做好前瞻性业务储备与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