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贵州、内蒙古等地陆续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将碳达峰目标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十四五”“十五五”时期为节点,分别明确了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保障等内容。加上稍早前北京、吉林、江西、宁夏等地已发布的方案,目前已有十余个省(区、市)拿出了自己的碳达峰路线图和施工表。
推进“双碳”战略,既要坚持全国一盘棋,不抢跑,也不能搞齐步走、一刀切,需根据各地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潜力能力等因素,统筹不同地区梯次有序达标。记者注意到,各地不约而同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摆在了首要位置,但共同任务之下,侧重点、挑战性各异。
立足实际地方能源转型目标有差异
“《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了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等主要目标。其中,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方面,结合湖南能源结构和资源现状,提出到2025年达到22%左右的目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2030年达到25%左右,与国家保持一致。”在11月2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发改委副主任石超刚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方面表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8%,煤炭消费比重降至75%以下;到2030年,前者进一步提高到25%左右,进而完成国家下达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任务。吉林则给出了更明确的数字——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同样是以2030年前碳达峰为目标,各地对关键指标的设定也有差异。记者梳理发现,已公布方案的地区,将2030年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定在了20%-35%之间,碳排放下降比重在65%、70%不等。
“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立足能源资源禀赋,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协调互补,坚持先立后破。”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进一步称,应以梯次有序达峰为原则,鼓励已经达峰的地区不再增长,鼓励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尽早达峰。“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节奏,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也要避免转型不力带来的无效及落后投资。”
抓住要害煤炭消费转型升级是重点
有了目标,减碳行动依次铺开。记者了解到,煤炭消费转型升级仍是多地面临的共同重点和难点。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张树礼近日公开表示,内蒙古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煤电和煤化工基地,区域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在全国都比较高。“十四五”期间,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仍难发生根本性扭转。“我们规划率先在全国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同时,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大力推广煤炭清洁有序减量替代,推进以电代煤、以气代煤,推进清洁取暖。引导煤电由主力电源逐步向支撑型、调节型电源转变,加快推进存量煤电机组的‘三改联动’,这项工作去年已经开始实施。”
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理事长袁进有着类似感受。“山西作为能源输出大省,出于保供需要,煤炭产量还在增加,煤炭采选占全省工业营收比重超过30%。山西也是煤炭消费大省,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83%,高出全国27个百分点。由此也导致山西碳排放总量和强度都居全国前列。”
袁进表示,山西同时承担着能源保供与减污降碳的重任,绿色低碳转型的风险和挑战更大。“例如,山西传统行业以火电、煤炭、钢铁、焦化、化工、有色、建材为主,导致减碳边际成本不断增加。从工业流程来看,能做、该做的工作大多已经做了。接下来,碳锁定效应和污染效应并存。”
调研了汾渭平原多个产煤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首席专家曹东注意到,不少地区新旧动能转换不足,目前依然摆脱不了路径依赖,项目谋划仍以高耗煤行业为主。而这些已批拟建的项目给控煤带来压力。
加大支持企业和市场力量要用好
“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项目的特点是高资本密集、强地缘垄断、高碳排放且回报周期长。如果抱着惯性思维不放,必然伴随高碳锁定及资金沉淀、闲置浪费等风险。”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提醒,碳达峰不是攀高峰。相反,地区峰值越高,将来实现碳中和的难度越大。基于此,地方应尽量缩短峰值平台期,“一方面是化石能源内部转型,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另一方面是向非化石能源转轨,双管齐下。”
曹东建议,因地制宜推进重点区域制定差异化政策,加强高耗煤产业依赖严重的地区煤炭总量控制,严控“两高”项目产能,提升煤炭清洁化利用水平;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依赖煤炭资源开发地区的资源型产业技术和综合集成水平,提前规划“双碳”目标下的布局,以资源精深加工带动构建多元产业体系等。“建议开展系统性、科学性的改善绩效评估,认清成效、问题和挑战,据此进一步明确不同地区的发展方向,为减碳提供压力分析、路径参考。”
在袁进看来,各地还应加大力度支持重点企业的降碳行动。“国家、省级行动计划出台后,企业响应的积极性非常高。山西有不少钢铁、焦化、化工等企业,对于‘双碳”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它们都有自己的认识思考,在氢能产业、甲烷减排等方面也有了部署,反过来给地方政府带来强力推动。可以说,企业和市场的力量非常重要。”
“我们调研的很多企业都谈到,希望国家和地方给予更多技术支持。现有技术指南适用性低、技术支撑性差,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自行探索。”曹东称,在减碳进程中,企业对技术有着强烈需求,地方需加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工作,“比如,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制定措施解决企业碳捕集利用困境,加强对企业节煤技术的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