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全区首家林业碳汇研究所在广西林科院成立。该所由自治区林业局碳汇小组下文组建并进行政治和业务指导,广西林科院运行管理,为全区森林质量提升与增汇技术提供技术支撑。自治区林业局二级巡视员蒋桂雄、自治区林业局生态修复处处长蒋迎红,广西林科院院长陈崇征、院党委书记尹国平为广西林科院林业碳汇研究所揭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生态优势金不换,森林资源丰富度全国首屈一指,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同时,全区天然资源丰富,林木生长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为培育森林资源、固碳增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十二五”以来,广西通过科学经营、严格保护,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质量逐步提升,湿地保护不断加强,森林、湿地、草地等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广西森林覆盖率达62.5%,森林蓄积量达9.35亿立方米,森林碳储量约5.2亿吨。为应对气候变化、拓展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广西林业部门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积极作为,尽快组建工作专班,组织专业人才和行业专家,对碳达峰、碳中和、碳汇交易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密切关注国家碳汇交易政策动态,努力抢占先机,让汇交易成为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争取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与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为落实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推进国家高位推进举措,自治区林业局的部署,广西林科院率先成立林业碳汇研究所。
广西林科院林业碳汇研究所研究方向明确。一是加强碳汇政治理论基础性研究,包括加强森林、草地、湿地、石漠化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及适应对策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深入学习领会碳达峰碳中和“1+N”等国家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加快形成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格局,致力于林业资源固碳经营理论、林业碳汇政策宣传、林业碳汇规则制定等方面政策研究;并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挖掘与发挥、林叶碳汇与生态环境修复、低碳经济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的进行探索,握碳汇的运行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和修复,增强碳汇功能,为政府行业政策制定和指导提供科学依据,全面推动林业碳汇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拓宽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二是开展林业碳汇方法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针对广西森林资源特点,造林和森林经营模式、木材综合利用固碳作用等内容,组织开发短周期造林树种、国家储备林、桉树及木材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固碳减排等碳汇项目方法学,为广西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编制广西林业碳汇发展方案,指导全区开展林业碳汇资源开发方法,充分挖掘广西林业碳汇潜力,实现碳汇生态产品价值的最大转化。对促进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和交易、引导和带动森林固碳增汇能力提升、解决大多数森林固碳功能对国家贡献大却未能作为碳汇项目开发、难以实现经济效益转化的问题,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三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减排技术,提高森林质量。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途径归纳为“截碳开源与减排节流相结合、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强度,调整结构、优化格局、增强区域碳汇综合强度,生态保护、减少碳泄漏损失。通过监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增量,判别该森林生态系统属于“碳汇”还是“碳源”,针对林分特征,确定森林在“固碳”“增汇”“减排”三者中的重点工作,以多功能、近自然、目标树种经营等理念,研发天然林和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可推广应用的固碳增汇减排技术,推广生态修复、生态固碳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模式,持续提升森林、灌丛、草原、湿地植被和土壤的碳汇能力。同时,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动态变化机理,包括碳循环过程、生物量碳库固碳机理、土壤碳库固碳机理等多方面研究。
因碳汇涉及领域宽广,应结合各个研究所力量,广西林科院林业碳汇研究所采取学科交叉试的团队培养模式,组建多领域、多树种、多学科的科研团队。
广西林业碳汇研究将围绕国家和自治区对广西林业的高质量发展定位,加强对生态林业发展深刻内涵的挖掘、丰富和运用,提升林业碳汇功能和产品价值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以先进科技为支撑,着力推进林业碳汇资源开发和利用,打造全国林业碳汇“广西样板”,助力全区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广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