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承梁(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重要表征和愿景目标。生态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逻辑如何?怎样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大视野中看待生态文明?回答好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我们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更加自觉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生态文明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持续不懈探索出来的。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所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便明确指出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9月,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规定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这即是,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序幕。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的战略要求。自此以后,从党的十三大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纳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到党的十七大强调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始终是历次党代会的重大课题。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性战略性任务与各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阶段性任务相结合,不断为现代化建设增添新内容,使伟大而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复兴图景不断展现在世界面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就是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性、根本性任务。
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特征的重要论述,确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总体特征,同时也昭示,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历史必然和时代大势。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由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丰富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是就基本国情而言,我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改革开放后一个时期内,我们形成过传统单一追求速度外加规模扩大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和发展模式。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首先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定时期或发展阶段我们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造成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的基本经验教训。二是就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历史意义而言,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党的十九大首次将“美丽”表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就在于我们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广泛需要和要求。这其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让人民群众生活在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中,就是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最基本的战略考量,体现出社会主义社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中国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破坏的生态危机。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国家,包括今天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资源环境生态代价。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上世纪50年代前后,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震惊世界的史称“八大公害”的污染事件。从工业文明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破坏的范围和极限看,由于工业文明无所不及的“战天斗地”的“创新”能力,对各种不可再生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的开发,不论其广度和深度,都已经达到地球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从工业文明范式下治理污染模式来看,“击鼓传花”“一物降一物”是其典型模式。一方面发达国家把污染环境的肮脏工业和有毒有害的垃圾转移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从而使他们自己的环境问题(生态危机)有所缓解,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却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也违背了持续发展公平的理念;另一方面,工业文明运用强大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力量,建设庞大的环保产业,以一种设备解决另一种设备造成的环境污染,从而造成了更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了日复一日、无以复加、积重难返、难以为继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紧张。中国所倡导和高举旗帜的生态文明,相较于工业文明而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走出了发展和保护双赢,“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幸福”的文明发展道路,也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这一条现代化新道路,使十四亿多人口的中国实现了全面小康,创造了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下的中国经济稳步发展新业态,揭示出生态文明的强大生命力。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向世界承诺,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标志着我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双碳”目标。在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发展环境下,中国通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理论与实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贡献了中国生态文明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从国内到国际,整体框架已经建立,时间表和路线图已经非常明确,既向着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目标迈进;又向着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清洁美丽世界愿景迈进。从现在起到2035年,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期。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新起点上,要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型。